1977年后陈士榘被审查,感慨:若能有此人出面,很多事情就清楚了
1977年冬,北京301医院病房里,71岁的陈士榘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——那是1948年淮海战役前,他和陈毅在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研究作战地图的合影。照片背面,陈毅用钢笔写着"士榘兄:此战若胜,当浮三大白"。这位当年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参谋长,此刻却像个孩子似的反复
1977年冬,北京301医院病房里,71岁的陈士榘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——那是1948年淮海战役前,他和陈毅在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研究作战地图的合影。照片背面,陈毅用钢笔写着"士榘兄:此战若胜,当浮三大白"。这位当年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参谋长,此刻却像个孩子似的反复
这份纸不厚,但分量千钧,上面密密麻麻的,是即将要为她丈夫刘少奇开追悼会准备邀请的人。
1954年盛夏,北京西郊靶场热浪翻滚。神枪手宋世哲五十秒打空十个胸靶,引来阵阵喝彩。人群忽然安静——毛主席接过那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,抬臂、瞄准、轻轻一扣扳机,枪声干脆利落。随行战士惊叹,却也疑惑:这样干练的动作,为何极少在战场上出现?
一九四七年初春的临沂车站还飘着残雪,值班报务员抬头嘀咕了一句:“又是陈参座亲自押队?”一句随口的惊讶,道出一个颇费思量的现象——只要华东野战军进入大战节奏,参谋长陈士榘总是离开指挥部,奔赴最前沿。
这事说起来不算大,但背后牵扯着兄弟部队的团结,最后连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都出面了,可见在当时可不是件小事,其实早在打洛阳之前,陈士榘和陈赓就都盯上了这座城。
1975年的北京,一间普通的住宅里,常有个身影独自坐在沙发上,直到电视里最后一个节目结束,屏幕变成雪花点才缓缓起身——这人不是别人,正是开国上将陈士榘。
“1972年2月,老陈,你可得再忙几年喽!”叶剑英一句半玩笑半命令的话,在北京西山的会议室里荡开。陈士榘应声“听命”,抬手敬礼,神情依旧沉稳。这短短几秒,宣告了一位已在工程兵司令员岗位坚守22年的将领,进入中央军委核心圈的全新阶段。
1980年秋,北京西城区的老胡同里,范淑琴蹲在煤炉前生火。风卷着枯叶往炉子里钻,她眯着眼用扇子扇,火星子溅在蓝布围裙上,烫出个小窟窿。屋里的半导体收音机正播着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,声音嗡嗡的,她听不清,只听见自己心跳得厉害——今天是她和陈士榘办离婚手续的日子。
1995年春天的某一天,医院的窗户外没有风。一个名字静静地躺在深夜里,陈士榘,开国上将,他的气息慢慢变得轻微,妻子李峥坐在床边,脸贴着床单,连呼吸都小心翼翼。李峥轻声问了一句“你这一生最放在心上的人是谁?”不是自言自语,也不是追问命运,偏是带着一种舍不得。陈士
1979年深秋,北京西山第一片黄叶刚落地,退休仅两年的上将陈士榘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踱步,身旁没有勤务兵,也没有子女陪伴,只有一台收音机低声播放着京剧。他已经68岁,半边牙套还在隐隐作痛,最鲜明的感觉却是“屋子太静”。